九月的郑州航空港,中原国际会展中心内,3420名技能精英正围绕106个项目,进行“巅峰对决”。
装配误差不超过0.02毫米、程序响应时间精确至0.1秒、无人机飞行水平误差不超过80厘米……这是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的现场,也是观察中国产业升级和技能人才培养的窗口。
这一技能“国赛”首次落户中西部地区,对于河南,尤其是主会场所在地的郑州航空港区来说,是一次产业集聚成果和人才创新能级的集中检视,也是一场新兴产业崛起与技能人才培育的双向奔赴。
赛项创新:技能精英中原竞技
用6毫米的钻头将鸡蛋壳与鸡蛋薄膜完整地剥离开来,这背后是对机械设备零件、仪表及电器内件的加工与维修的精益求精;精准操控无人机,与设计路线几乎分毫不差……从木工、漆艺制作、焊接,再到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比赛现场,绝活轮番上演。
连日来,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主办、河南省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在郑州航空港区中原国际会展中心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这是我国赛事规格最高、竞赛项目最多、参赛规模最大、技能水平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综合性国家职业技能赛事。
大赛共吸引35个代表团参赛,来自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交通运输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等3个行业部门。
经过企业或院校技能比赛、行业技能竞赛、省级技能大赛的层层选拔,全国共有3420名选手、3275名裁判人员参加本届大赛。本届大赛共设置106个竞赛项目,其中,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数字技术、新能源等赛项占比超过50%,充分体现了大赛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定位。大赛以技能竞赛为核心,采取“赛展演会”集成模式,集中展示了技工教育、非遗文旅、智慧农业、新质智造、未来产业等五个板块40个“绝技绝活”现场展演项目。
大赛还首次设置乡村振兴专项赛项,直接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同时设置了4个专业技术类竞赛项目,包括人工智能工程技术、智能制造工程技术、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和集成电路工程技术,展现技术技能融合发展的最新趋势。
“随着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职业技能的边界持续拓宽,人才评价方式也更加多元化。”采访中,一名裁判告诉大河财立方记者。
产业集聚:港区动能持续增强
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在河南举办,是技能“国赛”首次落户中西部地区,是对“技能河南”的全面检视。此前,第一届、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分别于2020年、2023年在广州和天津举办。
对于大赛开幕式及全部赛项举办地的郑州航空港区,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
近年来,郑州航空港区经济发展迅猛。去年,该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375.6亿元,同比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16.8亿元,同比增长20.9%。特别是进出口总值完成4094.42亿元,占全省近半壁江山。
今年上半年,郑州航空港区多项经济指标保持“双位数增长”。其中,GDP同比增长12.3%,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4.4%,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52%。
在产业发展方面,2024年以来,郑州航空港区签约引进美国碧迪医疗等项目247个,开工建设比亚迪全球模具中心、富士康新能源车试制车间等项目164个,建成投产富士康智能仓储、柯力传感器等项目50个。
以“明星车企”比亚迪为例,2023年,比亚迪项目正式投产,创造了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项目37天开工、17个月投产的“河南速度”。去年,郑州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量达到54.5万辆,增长169.8%。
郑州航空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该区加快建设“4+3+3”产业体系,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大健康、航空航天卫星、现代物流、会展商贸、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新型储能、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
人才汇聚:创新活力加速释放
产业焕新的背后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人才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河南技能人才总量1970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691万人,两个总量都位居全国第二。其中,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的40.8%,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超35%,河南正由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加速迈进。
在郑州航空港区,依托比亚迪、富士康、超聚变、惠科等先进制造业龙头企业,集聚了近30万产业技术工人,其中持证技能人才总量达14.6万人,高技能人才3.11万人。
为激发人才创新力,郑州航空港区构建了“1+6+N+1”政策支撑体系,对顶尖人才(团队)提供最高1亿元的综合资助,对高层次人才领衔的创新创业项目给予最高2000万元资助。
“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国际人才中心和国际创业之都。”郑州航空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截至目前,郑州航空港区累计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62名、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308名、青年大学生超10万名、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3.98万人。
通过“研究所+龙头企业+研究设施+特色产业园”的产业孵化体系,与20个省级实验室以及省科学院42个研究所协作,郑州航空港区形成了从研发到中试到产业化、工程化的完整创新链条。受益于此,成立两年的中原医学科学城已转化85项科研成果,转化总金额2.5亿元,带动一大批生物医药大健康研究机构、大学、医院、龙头企业落地,一个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正强势崛起,从而集聚了一批一流医学科学人才。其中,柔性引进院士12人,课题负责人(PI)107个,科研人员300余人。
双向奔赴:叫响航空港技能品牌
备受关注的大赛背后,是新兴产业崛起与技能人才培育在郑州航空港区实现了双向奔赴。为了促进产业与人才的双向互动,郑州航空港聚力“三品牌、一生态”,打造中部技能人才高地。
第一个品牌,是“竞技航空港”赛事品牌。不仅仅是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2024年11月27日,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共同主办的第四届全国工业设计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在郑州市航空港区举行。以承办“国字号”技能大赛为契机,郑州航空港以职业技能培训园为基础,配套技能人才主题公园、商业综合体,着力打造“产-学-研-用-留”一体发展的中部技能人才港,打造集“比赛、展示、体验、观摩”于一体的赛事品牌。
第二个品牌,是“强技航空港”培训品牌。郑州航空港充分发挥富士康工程师学院、比亚迪实训基地以及19家社会培训机构阵地作用,加快建设国家级公共实训基地、河南技师学院、中原新能源汽车工程师学院,打造集“产业链链主企业+院校+培训机构+岗位推荐+技能升级”于一体的培训品牌。
第三个品牌,是“融技航空港”产教融合品牌。这里成立了全国机器人和数控机床行业、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市域产教联合体,联络龙头企业与技师院校共建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航空卫星、时尚创意等产业技工教育联盟,推行“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培养模式,推进打造产教融合品牌。
“我们打破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界限,开辟专门技能人才晋升通道,在住房、医疗、交通、教育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就是希望更多技能人才来到港区、扎根港区。”郑州航空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技能成才兴业”的大生态在港区蔚然成势。
中原国际会展中心,距离郑州新郑国际机场直线距离不足6公里,每隔几分钟就有一架飞机从场馆上空驶过。这片土地已成为河南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引领产业结构向创新驱动转型。
技能照亮前程,照亮的不仅仅是技能人才的美好前程,也是这座航空新城正在驶向的广阔未来。(记者 段伟朵 程帅星)
责任编辑:张家祺